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蘇軾_超然台記

取自《古文觀止》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府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餔糟啜醨:ㄅㄨ;ㄗㄠ;ㄔㄨㄛˋ;ㄌーˊ
語出《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楫:ㄐーˊ
椽:ㄔㄨㄢˊ
杞:ㄑーˇ
「期」年:ㄐー
白:ㄅㄨㄛˊ
黑:ㄏㄜˋ
北:ㄅㄛˋ
葺:ㄑーˋ
敖:ㄠˊ
濰:ㄨㄟˊ
慨:ㄎㄞˇ
弔:ㄉーㄠˋ
擷:ㄒーㄝˊ
秫:ㄕㄨˊ
瀹:ㄩㄝˋ



2014/02/15

.凡物皆有可觀
.何謂「樂」
.眾生皆顛倒
.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齋廚索然、日食杞菊、處之期年而後樂
.賞景思古人之遺烈
.之所以愛台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沒有錯!聲聞、緣覺的境界即是如此,何況一心在行菩薩道的我們呢?縱使再平凡不過的人、事、物,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總是可以從其身及其週遭看出一些特別之處。一念三千的道理,我們可以用於觀察萬物,萬物的外觀不奇特,我們可以觀察他所處的環境及本質。就像我昨天去7-11買個便當,一個新來的工讀生看起來很普通、什麼事都還在學習,但是當她將便當交給我的時候,除了提醒要小心燙手之外,還特別叮嚀要如此如此的拿才不會被燙到。她的叮嚀對我來說,幾乎可以說是多餘的……但是我仍感受到她那份對顧客的真誠。平凡的動作當中,細細感受,會讓人無所不樂。

  再來討論何謂快樂呢?也許因人而異,有的人感受到溫暖就是最大的快樂;有的人看懂別人的作品、體會出作者的創作緣由而感到快樂;有的人時常沉迷於「為了追求一時快樂的玩樂」不見得會快樂;辛苦的工作當中有了超乎自身想像的成就感甚至帶來加薪的效果,我相信會比較快樂一點甚至成為一生的回憶;想盡辦法的將子女導正向善雖然必需花費很長時間的努力,也許可以說是艱熬、折磨般的令人難耐,但看到子女長大後的明朗、獨立、懂事,一定會覺得這一切都值得了!種種的快樂,實在討論不完,如果可以的話,建立起足以支撐一生的快樂回憶,絕對值得的。遇到不如意時,回想這些快樂的畫面,可以轉化為人生的動力!

  人之常情是「求福辭禍」,我們都知道很多道理,但是為什麼所求漸遠,災禍卻不求自得呢?這也是佛法中所描述的「眾生皆顛倒」,人們總是求近利而招致禍害、總是被太多事物所蒙蔽(短利於前),無法看見真實之理(大禍在後)!大概是國、高中之後吧,我有時會思考這個道理,但一直沒有想通過。總是拿小事(觀於物內)來思考,大道理(超然物外之理)是不容易理解的。當我們誓願立下大目標當作我們的「福」,即使過程中遭逢許多的災禍,我們自然會透過種種努力來克服、挑戰而累積人生的實力到達目標;心中若根本沒有所謂的大目標時,人們遇到災禍,大都抱著能閃則閃的態度,這對人生的實力來說是沒有辦法提升的,久而久之,遇到閃避不掉的災禍時,自然成了犧牲品。

  蘇東坡被貶謫到密州後,生活大不如前,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齋廚索然……只能吃野菜過活,但這樣困頓的生活卻帶來了許多利益!?他沒有山珍海味而常吃枸杞、菊花(養生聖品之一),讓他臉色更好、連白頭髮都變回黑髮了,這對老人來說不就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嗎?以他廣大深遠的才智在地方服務了一年多,環境獲得整頓變得淳厚,百姓們的生活也趨於安穩,於所在之處獲得了眾人的稱讚,這是最了不起的境界了!

  文中描述南、東、西、北景象的同時,亦帶入了一些道理及古人的事跡,沒有真正的才學是沒有辦法將地理與歷史結合起來的,這讓我非常的佩服!尤其是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最後竟不得善終,更是呼籲了所謂:「將門以武勇名,究極兵法,然終不敵王命。樊噲、張良其終亦不佳。」這句話。再怎麼樣的武勇、如何究極的兵法,最終仍不敵王命!想得善終就必需深識為人之道,這也是我們不斷在學習的課題,人生中所學所用的一切都將回到基本面:與人、與環境相處。

  取名為超然台,也許隱然的表達了對官場的不如意,但更展現出對在地生活的熱衷。讀了此篇才知道,原來蘇東坡許多名作都是在此台所作出來的!如:水調歌頭、望江南、雪夜書北台壁…等。可見他是多麼的喜愛這個超然台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此篇的意境,被喻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望江南: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SGI_勤行要典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
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皷。常作眾伎樂。雨曼佗羅華。散佛及大眾。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
隨應所可度。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謹祈自身之人間革命、宿命轉換,成就種種大願。
謹祈世界和平與一切眾生幸福。





及:菩薩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孫武_孫子兵法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錄:

 第一篇 始計
 第二篇 作戰
 第三篇 謀攻
 第四篇 軍形
 第五篇 兵勢
 第六篇 虛實
 第七篇 軍爭
 第八篇 九變
 第九篇 行軍
 第十篇 地形
第十一篇 九地
第十二篇 火攻
第十三篇 用間


始計篇第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我廿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篇第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軍之所以患于君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者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軍形篇第四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形也。


兵勢篇第五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機發。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篇第六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劃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則我之所與戰者,約矣。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我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篇第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事。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卅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能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邱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篇第八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危,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第九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勿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邱陵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林木、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姦之所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違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仗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第十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篇第十一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所謂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無勞,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則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逼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此三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墮。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併力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賤墨隨敵,以決戰爭。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火攻篇第十二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篇第十三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間知之,而傳于敵。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親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衢:ㄑㄩˊ──四通八達的大路、大道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張學友_紅葉舞秋山 [粵]

詞:陳少琪
曲:徐日勤


世上行 茫然世間 若離若棄 天性平淡
世上行 人縱孤單 抱月聽風 景色無限

獨醉者 不甘俗世擺佈 自有蒼天給我的路
願寄居 秋山中 莫與天比高 如紅葉般 不識時務

世上名 誰人要更高 自尋路向 天怨人怒
似迷途 為求狂莽孤高 作亂世間 鬼哭神號

逆眾生 呼風喚雨擺佈 抹殺蒼生天理公道
惑眾生 秋山竟自與天比高 而紅葉終顯出狂傲

寒風聲嘯嘯 看江山景色渺 細雨紛紛送夕照  
願一生清風兩袖 偏偏心中多少撲索恩怨未忘掉  

我願平靜誰知曉 結伴明月嘗哭笑  
但到底 天邊風雪在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