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御書_觀心本尊抄

.摩訶止觀第五卷、正式說出止觀觀法的章節,才明示以一念三千為所有觀法究極的指標。
.一念三千 = 十界 x 十界 x 十如是 x 三世間
      = 一百法界 x 三十世間
      = 一千如是 x 三世間
      = 三千世間
      = 有情、非情皆具備色心二法及十如是,一切眾生皆能平等的成佛
 ==>認同木像及畫像都可以它為本尊。

.百界千如只存在於有情
.百界千如和一念三千的不同:非情具備色心二法及十如是
(非情:草木、國土世間)
(草、木、石、塵,都具有一個正因佛性,都具備緣因佛性、了因佛性)
(國土世間也具備有十如是,所以惡國土就具備惡國土的相、性、體、力……等等)

.三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十界的差別之處,呈現在這三者上。
(世間:即是差別之義也 = 十界的差別之處)

.五陰:色、受、想、行、識陰,一切眾生生命皆由五陰暫時和合而形成,五陰的作用因十界境涯而有差別
(色陰:構成生命體的物質)
(受陰:是經由六根,接納來自外界或內在感受的知覺作用)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想陰:是所接納的事物,在心中浮現的作用)
(行陰:是將感覺、心中浮現的事物,與行為結合的意志、慾望的作用)
(識陰:是認識、識別的作用,也是產生受、想、行作用的根本意識)

.眾生世間:由於眾生是由五陰暫時和合而成,因此眾生會顯現十界的差別,此稱為眾生世間。社會是由眾生聚集構成,因此社會的差異也包含在眾生世間之中。

.國土世間:眾生所住的國土、環境,也應眾生的生命境界不同而顯現十界的差別,此稱國土世間
(國土世間者,十界之居所也。地獄依赤鐵住,餓鬼住閻浮下五百由旬,畜生住水陸空,修羅住海畔、海底,人依大地住,天依宮殿住,二乘依方便土住,菩薩依實報土住,佛住寂光土)

.十如是:相(本)、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末)、本末究竟等
 ===>相、性、體三如是,是與諸法的本體相關
 ===>力、作、因、緣、果、報六如是,則是顯現出功能面
 ==>相只表現在色法
 ==>性、因、果只具備在心法
 ==>體、力、作、緣是函蓋在色法和心法二個層面
 =>相:顯現於外在的姿態、相貌
 =>性:存於內在的性質、心性
 =>體:同時具有相、性的主體或本體
 =>力:內在的力量、潛在的能力
 =>作:內在的力量顯現於外界的作用
 =>因:存在生命自身中,導致變化產生的直接原因
 =>緣:亙及內外,導致變化產生的補助原因
 =>果:因與緣和合所產生的直接性的結果
 =>報:其結果具體顯現出來的狀態
 =>本末究竟等:相~報的九如是具有同一性。十界各自擁有該境界的九如是。
 (佛界有佛界的九如是;地獄界有地獄界的九如是)

.十界:十種生命狀態
 ==> 四聖:二乘界、菩薩界、佛界
 ==>二乘界:聲聞界、緣覺界
 ==> 六道:四惡趣、人界、天界
 ==>四惡趣:三惡道、修羅界
 ==>三善道:修羅界、人界、天界
 ==>三惡道: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
 => 佛界:很難顯現出來的一種智慧、勇氣、生命力和慈悲全部俱足
 =>菩薩界:為尋求佛的領悟而勤於佛道修行,更會為了別人而貢獻自己的心力
 (即使是完全不管他人死活的惡人,還知道疼愛自己的妻子兒女,這就是一種菩薩界的顯現)
 =>緣覺界:直接從自然界的現象和周圍的緣獲得領悟並用於改變自身的境界
 =>聲聞界:學習古聖先賢的教導並且用於改變自己的境界
 => 天界:喜悅-從痛苦中得到解脫,欲望獲得滿足時的那種滿足感和喜悅
 => 人界:平穩-能理性的控制欲望和衝動,跟周遭的人事物、社會保持協調
 =>修羅界:奉承巴結-自我意識強盛,無法正確的認識事物對他人造成損害
 =>畜生界:愚蠢-隨己欲和本能來行動,短視近利、欺善怕惡
 =>餓鬼界:貪慾-對於名利、欲望都貪得無厭,無法滿足
 =>地獄界:憤怒-處於無法逃脫的痛苦中,對自己和他人的事物都造成衝動性的破壞
(到二乘為止,都是以自己為中心;菩薩以上的境界會為了自他、為了法而奉獻自己)

.難信難解:天台大師就法華經而說的難信難解有二個意思-教相、觀心的難信難解。
(教相:釋尊所說的二乘及一闡提永遠不能成佛、始成正覺,在爾前諸經和法華經的說法不同)
(觀心:百界千如和一念三千的不同)

.觀心:觀察自己的內心,而從中看出十法界,這就叫做觀心。

.九界具備佛界的經文:欲令眾生開佛知見。
.佛界具備九界的經文: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地獄界具備十界的經文(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天王如來。
.惡鬼界具備十界的經文(陀羅尼品):一名藍婆……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
.畜牲界具備十界的經文(提婆達多品):龍女……成等正覺。
.修羅界具備十界的經文(法師品):婆稚阿修羅王……聞一偈一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界具備十界的經文(方便品):若人為佛故……皆已成佛道。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堯、舜對待百姓一律平等)
(不輕菩薩遇見任何人都看成是佛身)、(悉達太子由人界成就佛身)
.天界具備十界的經文(譬喻品):大梵天王……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聲聞界具備十界的經文(譬喻品):舍利弗……華光如來。
.緣覺界具備十界的經文(方便品):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菩薩界具備十界的經文(神力品):地涌千界……真淨大法。
.佛界具備十界的經文(壽量品):或說己身,或說他身。

.教外的得道:像緣覺看見花瓣飛散、葉子凋落而有所領悟一樣。

.釋尊過去從事成佛之因的一切修行和作佛所獲得的一切功德,通通具足在「妙法蓮華經」的五個字裡,我們受持這五個字,釋尊過去從事成佛之因的一切修行和作佛所獲得的一切功德,自然全部都會讓給我們。
(佛和眾生一樣沒有差別: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無常國土的變化階段: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阿彌陀佛的安養世界、藥師如來的淨瑠璃世界、大日如來的密嚴世界等。

.久遠的本佛在過去既不曾消滅,未來也不會出生,與他所教化的眾生本來就是一體,這就是在我們心中三千具足的生命,也是本門所說的三種世間。

.本門的精髓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五個字,釋尊都還沒有託付給文殊、藥王等的菩薩,何況是他們以外的其他弟子啊!只在涌出品第十五喚出了無數的地涌大菩薩,直到講了囑累品第二十二為止的八品,才將這個大法託付他們弘通。

.本門本尊的相貌:久遠本佛的國土,即娑婆世界上,有寶塔浮現空中,寶塔中央的妙法蓮華經的左右兩旁,有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列座,釋尊脇士的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等四大菩薩服侍在旁,文殊、彌勒等的菩薩是四大菩薩的眷屬,坐在末座;迹佛、他方之佛化導的弟子等,大大小小的眾多菩薩,就像百姓站在大地上,抬頭仰望尊貴的公卿大臣一樣;十方的所有佛陀留在大地上的佛座,以此表示他們是迹佛、國土是迹土的緣故。
(正法、像法的二千年間,小乘經所說的釋尊是以迦葉、阿難為脇士;權大乘經、涅槃經、法華經迹門等所說的釋尊,是以文殊、普賢等的菩薩為脇士。上述經典所說佛在正法、像法的時代,雖然被人作成佛像或畫成圖像,但是還沒見過有誰造出壽量品的佛。那是因為必須來到末法,才可以讓這個本尊出現的緣故吧)

.釋尊一生說法是以法華經一部八卷二十八品為中心。在這以前說有乳味、酪味、生蘇味、熟蘇味的爾前經教,在這以後說有涅槃經,總括所有的經教,其實可以看作是一整部的教義。
(序論的部份:華嚴經→般若經)
(本文的部份:無量義經、法華經、普賢經等十卷)
 (法華經等的十卷又可區分為本門和迹門二種教義,各自都有序、正和流通的劃分)
(流通的部份:涅槃經等的經典)

.迹門的序、正、流通的劃分:
 =>序:開經的無量義經、法華經序品第一
 =>正:方便品第二→人記品第九,共八品
 =>流通:法師品第十→安樂行品第十四,共五品

.本門的十四品看作是一整部的教義時,序、正、流通的劃分:
 =>序:涌出品第十五的前半
 =>正:涌出品第十五的後半、壽量品第十六、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的前半
 =>流通:其它的部份-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的後半到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除了壽量品的一品和前後二品的半品以外,全都叫做小乘教、邪教、未得道教、覆相教)

.迹門的教主:是始成正覺的佛,講說百界千如的法門。追溯釋尊跟眾生過去的關係,是在釋尊生作大通智勝佛的第十六位王子時,眾生被播下佛果的種子而結了緣,一直到釋尊再以四味的爾前經教當作助緣,才使他們覺悟到是在大通智勝佛的第十六位王子時就已被播下種子,但這並不是佛的本意。
(大多數的二乘、凡夫是以四味的爾前經教當作助緣,循序漸進來到法華經,覺悟到過去的下種,才能開顯佛界的機根)

.迹門的十四品中,屬於本文的八品,大致來看是以釋尊在世時的聲聞、緣覺為主要化導對象,而以菩薩和凡夫為陪襯的對象。但是深入探討的話,可以知道是以凡夫為本來化導的對象,焦點鎖定在釋尊滅後的正、像、末法的時代,尤以末法初期的凡夫,才是真正化導的焦點所在。

.本門的教主:並不是始成正覺的釋尊,所說的法門又有爾前、迹門和本門教義的不同。說出十界是久遠常住之後,國土世間也是常住的道理已很清楚,但是本門和迹門一念三千的差異,其實幾乎只是隔著一層竹膜而已。

.本門的部份是以末法初期的眾生為化導對象。釋尊在世時的本門教義和末法初期的教義都是不摻雜方便的純圓教法。
 =>世尊在世時的本門是脫益佛法:涌出品第十五的後半+壽量品一品+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的前半
 =>末法是下種益的佛法:只有「妙法蓮華經」五個字 (壽量品的精髓)

.地涌菩薩:指世尊在久遠往昔,初次發起求悟心而成佛時所教化的弟子。是久遠往昔播下的成佛種子,經歷大通智勝佛時的結緣,再接受四味的爾前諸經及法華經的迹門教義,調熟機根的一切眾生,來到本門才能登上等覺、妙覺的境地。
 =>由於這個法是久遠釋尊所說的法,所以託付給久遠弟子的地涌菩薩去弘教
 (天台:地涌菩薩是我的弟子,應當弘揚我的大法)
 (妙樂:人子弘揚父親的大法,所以能給這個世界帶來利益)
 =>迹化菩薩、他方菩薩非釋尊最初教導的弟子
 (文殊師利菩薩是東方金色世界.不動佛的弟子)  ╮
 (觀音菩薩是西方世界.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弟子)| 純粹為了協助釋尊化導
 (藥王菩薩是日月淨明德佛的弟子)        | 才來到娑婆世界的迹門菩薩
 (普賢菩薩是寶威佛的弟子)           ╯

.壽量品的「遣使還告」是在講本門的四依菩薩
 ==>四依菩薩分為:小乘、大乘、迹門、本門四種
 =>小乘四依:多半是在正法時代的前五百年出現
 =>大乘四依:多半是在正法時代的後五百年出現
 =>迹門四依:多半在像法一千年的期間出現,少部分是在末法初期出現
 =>本門四依:無數的地涌大菩薩在末法的初期一定會出現
 (良醫病子譬:佛的上等良藥是給地涌大菩薩!對迹化菩薩都不授與,何況是他方菩薩)

.法華經,神力品的結要付囑:「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這是佛顯現十種神通力,將妙法蓮華經五個字託付給地涌菩薩而說的話。
 =>這十種神通力,是為了將妙法蓮華經五個字,授與上行、安立行、淨行、無邊行等的四大菩薩而顯現的。
 =>一般說前五種神通力是為了釋尊在世時的眾生,後五種的神通力是為了滅後的眾生。不過更深入探討的話,其實全都是為了滅後的眾生。因此接著又說: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囑累品第二十二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今以付囑汝等。這是說:這部經以託付給地涌菩薩為首要,連帶也囑咐迹化和他方的菩薩們,以及大梵天王、帝釋天王、四天王們。然後,釋迦牟尼佛令十方而來的所有分身佛陀,各自回到本來的國土,而這樣說道:……多寶佛塔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了。

.從藥王品以下的各品到涅槃經之間,地涌菩薩已經離去,為了迹化和他方的菩薩們,所以才再一次作囑咐,這就是所謂的「捃拾遺囑」。

.涅槃經說:譬如七子父母,非不平等,然於病者,心則偏重。由此推察佛意可知,釋尊出現在這世間並不是為了在靈鷲山聽聞法華經說法八年的那些人,而是為了滅後的正法、像法、末法的眾生。更是為了末法初期,像我一樣的人。
(涅槃經說的「然於病者」:指的是釋尊滅後誹謗法華經的人)
(壽量品說的「今留在此」:是為了「對於這帖色香都好的良藥,反而認為不好喝」的人)

.無數地涌大菩薩不出現在正法、像法時代的二千年間,是因為此期間眾生不是可重新接受法華經下種的機根,也不是弘揚法華經的時代。四依大菩薩以四味爾前諸經為緣,弘揚小乘教和權大乘教,幫助釋尊在世時被播下佛種的眾生獲得解脫。在這個時代說法華經,眾人往往也會施加誹謗,破壞佛種成熟的功德,所以不能講說法華經。

.像法時代的中期到末期,有觀音菩薩重生為南岳大師,藥王菩薩重生為天台大師,出現在人世間,他們以法華經迹門為面,本門為裡,將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法理說得很詳盡。不過,只是在理論上闡述一念具備三千而已,至於實踐面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五個字,及本門本尊仍末顯現,沒有普遍受到信奉、修行。雖然有接受圓教的機根,卻還不是弘揚圓教的時代。

.如今末法初期,眾人以小乘教打擊大乘教,以權教破壞實教,就像東西不分,天地顛倒的混亂時代。迹佛化導的四依菩薩消失不見,諸天善神捨棄這個謗法的國土,不願守護。這時候,地涌菩薩才會出現世間,只以妙法蓮華經五個字的大良藥,讓末法的眾生服用。
(因為誹謗正法而墮入惡道,一定也會以正法為緣而獲得功德,就是在講這件事)

.要知道,這四大菩薩展開折伏的實踐時,是化身為賢王,直言告誡愚王;從事攝受的修行時,是化身為僧侶,以這種姿態弘持正法。

.佛對於未來有何預言呢?
=>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
=>天台大師註釋說:第五個五百年的遙遠未來,妙法必將流布,使眾生獲得功德的滋潤
=>妙樂大師註釋說:末法初期,一定會有下種的大利益
=>傳教大師說:正像稍過已,末法太有近,是說自己的時代還不是流布法華經的時候
(天台:後五百歲,遠沾妙道)(妙樂:末法之初,冥利不無)

.傳教大師出現在日本,對末法初期的記述如下:語代則像終末初,尋地唐東羯西,原人則五濁之生、鬥諍之時。經云:『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此言良有以也。
=>鬥諍之時:指今之自界叛逆、西海侵逼之二難。
=>此時,地涌千界出現,以本門釋尊為脇士,應立一閻浮提第一之本尊於此國。雖月支、震旦,從未有者也。


.接著 白話觀心本尊抄:p51頁








囑:音同主、煮
脇:音同協、鞋
迦:音同加、家
涅:音同孽、臬(ㄋーㄝˋ)
槃:音同盤、磐、蟠(ㄆㄢˊ)
娑:音同縮、梭

脇士:服侍站立於中尊兩旁的菩薩或童子等人物,負責輔佐宣化等事務,人數不限於二人、四人